每到寒暑假,《西游记》这部经典电视剧便会开始循环播放,提到这部剧,人人脑海里都回荡着那首经典歌词:“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……”
但殊不知这部剧因种种条件限制,其背后的辛酸故事鲜为人知。
据说当年这部剧的拍摄之路难度丝毫不亚于西天取经,那么,《西游记》的拍摄究竟历经了哪些磨难呢?
1982年,《西游记》在央视试播三集,因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收获一致好评,然而却有人秘密举报《西游记》剧组导演借拍摄的名义带领剧组游山玩水,甚至公费出国旅行。
当时《西游记》剧组的导演是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杨洁女士,听到这个消息,她愤怒不已,于是义正言辞的请求央视派人来查账。
当初《西游记》在国内准备拍摄时,央视领导拨款三百万经费,这三百万在今天约等于1.5亿人民币。根据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,这样的经费属实不低。
展开剩余92%可《西游记》是一部神话剧,不同于其他剧组,此剧涉及的场景众多,需要不停变换拍摄地点,还需要五花八门的服饰道具。
武打戏和特效更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,出场的角色也数不胜数,即使300万的经费依然捉襟见肘。
央视领导派出的调查人员来到剧组便与剧组人员同吃同住,半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原本怀疑的态度截然转变。
那么,《西游记》剧组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?
“困难重重”
在日常拍摄中,全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,且摄像机像素低,还十分笨重,摄影师与杨洁导演是夫妻,二人不辞辛苦在外拍摄六年,甚至无暇顾及在家的幼女丫丫。
拍摄期间,二人时常翻山越岭,寻找合适机位。一次杨洁导演在山上寻找外景时,失足从悬崖边摔下去,幸亏衣服挂住树枝才捡回了性命。
即使尽可能的换角度拍摄,但毕竟设备只有一台,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只能通过摄影师不断变换机位,调整聚焦等手段打造出生动的效果。
变换机位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,当时的摄像机普遍要几十斤重,拍摄地点往往都在山上,一行人常常轮流扛着机器反复补拍,只为增强观众的体验感。
拍摄武打戏时,二人总觉得美中不足,经过打听才知道,需要给演员吊威亚威亚,武打戏才能更加精彩。
可是当时内地几乎没有人会使用威亚,于是杨洁导演为此特地前往香港进修学习。
尽管学习了吊威亚与拍摄技巧,由于后期特效和威亚很贵,威亚线也太粗后期无法抹除,为了节省费用,只得买来钢丝,刷上与背景颜色相近的油漆,用来代替威亚的效果,这也是电视中威亚痕迹明显的原因。
与此同时,《西游记》的选角过程也很漫长,杨洁导演十分严谨,挑选角色最大程度贴合原著,经历了层层筛选,才有了如此栩栩如生的孙悟空、猪八戒,蜘蛛精等角色。
由于小说中的情节变化,所以剧组也需要不断转换拍摄地点,一来二去,仅路费就是一笔高昂的数字。
据悉,拍摄《西游记》的六年间,剧组共去过一百多个景区,甚至前往泰国拍摄,几乎走遍祖国名山大川。
小说情节中有多处道观的故事,现实中杨洁导演借用道观作取景地时屡屡遭拒,因为道士认为小说有损道观的形象,还有很多景区的工作人员不配合,大大增加了拍摄的难度。
不仅如此,《西游记》剧组需要大量的角色,时常一人饰演多角。
其中唐僧的饰演者换了三次演员,第一位因为考上了大学去读书,第二位同时拍摄电影时间冲突,直到第三位才得以成功“西天取经”,这也侧面反映出剧组之艰辛。
并且,剧组里主演和配角都是相同的待遇,没有助理,没有保姆车,大家一起挤着面包车。
拍摄结束后一样要和剧组一起搬运设备工具。缺少摄影师时,六小龄童等主演常常来不及换衣服就架起设备辅助拍摄。
比起现在的部分流量明星随便露脸便是上亿的片酬,当时的演员可谓真正兢兢业业,不图回报。
虽然当时演员的工资很低,即使是主角,一整部戏的片酬也才两千元。但是演员众多,而且包括住宿和吃喝,加起来也是巨大的开销。
当年剧组一路跋涉到广州时,广州已经作为沿海开放区率先发达起来,当时一顿饭需要两元,而剧组的武打伙食费一顿饭是五角,甚至吃不起饭,需要演员自垫伙食费。
不仅如此,很多的戏份需要给演员吊上威亚,才能有翻云驾雾的感觉,可是剧组经费有限,仅有的钢丝也是磨得很细了还在坚持使用。
由于设备简陋,演员时常受伤,一场戏拍下来如果没人受伤,大家都会欣喜若狂,抱头庆祝。
一次,沙僧的饰演者不慎摔下来,当场砸晕了摄像师。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老师,也多次摔伤,曾断了三根肋骨。
当时特效技术还很落后,为了使效果更加逼真,演员往往亲身上阵,如孙悟空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点燃的场景,其实是六小龄童穿上特制的易燃服装,剧组点火真实燃烧的效果。
据六小龄童回忆,只记得当时感到头晕目眩,气味令人窒息,几次快晕过去。
当时为了拍出天宫的虚无缥缈,需要用大量干冰制造云雾缭绕的感觉,当时拍摄过程中一位工作人员不幸晕倒在有毒的干冰云雾中。
幸好现场人员发现,紧急抢救,才挽回了生命。
即使在面临安全威胁的情况下,演员们依然坚持上阵,毫无怨言,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。
剧组物资也是极其匮乏,当时找不到白马,剧中的白龙马其实是一匹黑马涂上了白色颜料,拍过河的戏份时,常常掉色染白了四周的河水。
经过半个月的查账,不仅《西游记》剧组没有公报私囊一分钱,反而省吃俭用,甚至自费垫付了不少,央视调查人员临走时含泪告别,表示一定会如实向领导反映。
回到央视,调查小组呈上报告,表明《西游记》剧组无任何挪用公费嫌疑,还自发申请为剧组再提供摄像机和一百万补贴,可这份报告如同石沉大海,最终也未得到结果。
虽然很多人质疑央视内部规划不力,但放在那个年代,央视领导愿意拨款六百万巨额资金支持《西游记》和《红楼梦》拍摄,已经算是开明大义。
“雪中送炭”
尽管一再省吃俭用,1985年夏天,拍到第10集时,经费实在不够了,导演组无奈只得一遍遍去央视申请经费补助。
在这期间,剧组只好先到北戴河拍摄“石猴出世”“下海借兵器”等外景,接着到动物园拍摄老虎。
恰巧同时期的另一剧组《红楼梦》遇到了经费难题,他们率先向央视申请了另外300万经费,审批通过抢先一步拿到了经费。
央视领导组已经是囊中羞涩,短时间内也无法再拨给《西游记》剧组300万,最后通过协商,决定下令暂停拍摄。
这对杨洁导演和剧组简直是晴天霹雳,后期的计划全部泡汤了,整个剧组都陷入了阴云密布。
杨洁导演心有不甘,向央视领导据理力争,最终央视高层松了口,《西游记》可以继续拍摄,但是经费需要自筹。
三百万对剧组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,当时有许多剧迷听说了剧组的难处,纷纷匿名捐款,收款人不约而同填成了孙悟空,但这些钱对剧组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。
不过演员们都纷纷站出来,动用自己的资源人脉帮剧组筹集资金,宣传《西游记》。
为了筹集资金,剧组整理了演员表做成相册给各个企业宣传,希望得到投资,但是那时候胶卷成本很高,相册只能做一本,而各个企业都要求拿到相册用以后续会议协商。
为了节省资金,剧组又集思广益,印制了简单的黑白宣传页,一张张发给企业。
一个庞大的剧组,宣传却如此寒酸,但为了重圆名著情节,剧组的人们都义无反顾,东奔西走寻求赞助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剧组剧务副主任和制片副主任李鸿昌老师托朋友四处打听,终于联系到了山东省兖州县的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,对方有意投资《西游记》剧组。
李鸿昌老师急忙带上唐僧的扮演者徐少华与录像带,十万火急赶到了兖州,双方相谈甚欢,把酒言欢,十一局的领导只问:“还要拍多少集?多少钱能够?”便爽快答应了投资。
听到这个好消息,杨洁导演喜极而泣,“李鸿昌找到了钱!他和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的领导谈好了,十一局以很优厚的条件借给《西游记》三百万元资金!这真是雪中送炭”。
这笔钱化解了迫在眉睫的难题,为了感谢李鸿昌老师的努力,杨洁导演让他出演了蜈蚣精、黑虎精等七个角色,相信许多观众并未发现,足可见当时化妆之用心,演员揣摩角色之仔细。
拿到资金后,剧组如同枯木逢春,又重新开始拍摄,剩余半年内走南闯北,陆续拍摄了剩余剧情。
虽然又有了三百万资金支持,但是由于物价上涨,景点收费等因素,最终经费还是不够录制全剧,不得不砍掉了五集。这五集后来直到1998年才得以补拍。
最后调整后的25集于1986年播出,播出时片尾附上“中央电视台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联合录制”的字样,这便是结尾字幕的由来。
“艰难玉成”
1988年,《西游记》获得全国优秀电视剧“飞天奖”特别奖,并斩获《大众电影》“金鹰奖”优秀连续剧奖。
如今,《西游记》已经成为收视率最高的经典电视剧之一,后期尽管有了充足经费与先进技术,却再难超越这部经典,老版《西游记》的成功离不开央视领导的支持,离不开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的鼎力相助。
三十年来《西游记》称霸神坛,可那些为这部剧鞠躬尽瘁的人却黯然退场。
2009年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因病去世,2017年导演杨洁女士也因心脏病去世了,而大家最喜爱的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也因为急性阑尾炎住院休养。
吃水不忘挖井人,回顾这部经典神剧时,我们也要铭记背后这批默默奉献的人,是他们无畏的付出与顽强拼搏的精神,终成就这篇不朽的经典剧作。
发布于:天津市